看看内蒙古“当家炭”的“硬担当”-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9/24 12:55:13
来源:新华网

看看内蒙古“当家炭”的“硬担当”

字体:

  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内蒙古煤炭资源富集,煤炭产业是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内蒙古成立之初,只有27个煤矿,煤矿职工千余人,用人背马拉的原始方式采煤。如今,内蒙古已经跳出简单“挖煤卖煤”的格局,一条以煤为基、向产业链下游扩展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循环产业链已经建立。砥砺奋进75载,内蒙古煤炭产业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之路,彰显出内蒙古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魄力和担当。

  扛牢政治责任,全力做好能源保供。

  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易开发、煤种全。煤炭资源探明储量7323亿吨,居全国第一位;远景储量1万亿吨,占全国远景储量的1/4。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就有四个,内蒙古还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

  储量大、产量多,做好能源保供,是内蒙古必须坚决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2021年,超额完成国家发改委下达的18个省(区、市)5300万吨煤炭保供任务。2022年,外送煤炭7.2亿吨,占全国跨省外送煤炭的1/3,覆盖全国25个省区。2023年,完成29个省区9.45亿吨保供煤任务,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力做好能源保供,内蒙古坚持保大局、为大局,用实际行动履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智慧”煤矿,让生产更安全高效。

  内蒙古的煤炭,品种全、品质优。大自然赋予这么多这么好的宝藏,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开采?

  金秋时节,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的上湾煤矿,处处体现现代化煤矿的“科技范儿”:在距地面180米的井下,直径3.5米的两只滚筒式采煤刀,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在两层楼房高的煤壁上垂直飞旋。金刚刀头所过之处,一层80厘米厚的煤块应声而落,一刀下去就能割煤两三千吨。煤矿的“科技范儿”,远不止这些:井下无人驾驶,井下工业控制,机器人智能巡检,井下高清视频传输……集建井、采煤、气化工艺于一体的技术广泛应用,“是矿不像矿”“采煤不见煤”的绿色畅想早已变为现实。

  让煤矿插上“智慧”的翅膀,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也一直是内蒙古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已完成智能化建设煤矿174处,正在运行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55个,智能化煤矿产能达10.24亿吨,占在产煤矿产能的86%。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内蒙古将其加速转化为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真正实现了“减人、提效、增安”。

  清洁高效利用,让“乌金”变“绿金”。

  一块黑黢黢的煤炭,能干什么?燃烧,用来取暖;发电,点亮万家灯火,这只是它最基本的价值。除了这些,身上穿的衣服、马路上跑的汽车轮胎、遨游大海的船舰缆绳、飞向太空的神舟飞船碳纤维……在内蒙古,一块块煤炭经过“72变”,早已面目一新。在鄂尔多斯,煤的产业链一延再延,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煤制精细化学品等高端产品陆续投产,实现了 “从一块煤到一束丝、一匹布”的华丽转变;在乌海,煤炭在延链、补链、强链中幻化成一款款高精尖产品的核心原料:单晶硅,混炼胶,高牢度分散染料等。

  2023年,内蒙古非煤产业快速增长,达到12.1%;现代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15.4%,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制烯烃项目,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产能均居全国第二。瞄准“煤头化尾”,内蒙古让煤炭资源实现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新质生产力转变,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是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更是内蒙古必须履行好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既有“羊煤土气”,更有“风光无限”,既能“点煤成金”,更可“追风逐日”,内蒙古以“新”破圈,“能”力十足、硕果累累。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更加势强劲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内蒙古必将更加坚定、更加努力。(实践杂志社评论员)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